皖ICP備10016294號

皖公網安備34020702000311號
主辦:安徽工程大學建筑工程學院
合肥的街頭巷尾,世代相傳著北宋名臣包拯的故事與傳說,訴說著千古流芳的孝肅家風。為使團隊及廣大青年群眾深入學習貫徹廉政教育,安徽工程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(xiāng)“紅色記憶守護團”于2024年8月1日前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(qū)蕪湖路的包公園。
歷經千年風霜的包公園,像是低頭不語的老人。包公,這位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星辰,以他那剛正不阿、鐵面無私的形象,深深刻畫在華夏兒女的心中。他的故事,如同一曲悠揚的古樂,穿越時空的隧道,依舊震撼著每一個聆聽者的心靈。
(圖1 團隊合影)
包拯,字希仁,世人尊稱為“包公”,公元999年出生于安徽廬州即現在的合肥,1062年去世于河南開封,享年64歲,死后謚號“孝肅”。何謂“孝肅”?據介紹,公元1027年3月,29歲的包拯為照顧父母,辭官回家,侍奉雙親,這一辭就是十年。包拯辭官侍奉雙親的故事,更是讓一代文豪歐陽修肅然起敬,贊美包拯“少有孝行,聞于鄉(xiāng)里”,觀至此,隊員們無不心生敬仰。
“青天有鑒,明鏡高懸”,這八個字仿佛是為包公量身定制的。在他的世界里,沒有權貴的欺壓,沒有金錢的腐蝕,只有公正與良知的光芒,照亮著前行的道路。他用自己的行動,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“民之所向,吾之所往”。
包公園的西面是歷史文化長廊,長廊里集甌塑、碑刻、書畫、刺繡、彩繪木雕等多種工藝為一體,也再現了包公真實的一生。
(圖2 包公園文化長廊)
“公正清廉”四字,如同璀璨星辰,照亮世間每一個角落,驅散黑暗與陰霾。它是社會正義的基石,是民族精神的脊梁,更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崇高的追求。在文學的殿堂里,包公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色彩與靈魂。他不僅是正義的化身,更是智慧的象征。他的斷案如神,總能撥開迷霧,讓真相大白于天下;他的廉潔奉公,如同清風拂面,讓人心生敬仰……在各類文學作品中,包公的形象被描繪得栩栩如生,或怒目圓睜,對奸佞之徒毫不留情;或眉頭緊鎖,為百姓疾苦而憂心忡忡。他的每一次斷案,都是一次對正義的堅守;他的每一句言辭,都飽含著對人民的深情厚誼。
(圖3 包拯斷案泥塑)
向深處走去,映入團隊眼簾的是高高聳立的清風閣。清風閣是為紀念包拯誕辰一千周年所建,且為包公園重要組成部分,以真實歷史和不同表現手法,講述了包公侍親以孝、蒞政以勤、修身以清、立朝以正,即孝親、勤政、清廉、剛正的傳奇一生。清風閣為名,寓意著清風徐來,心曠神怡。
除欣賞美景外,清風閣亦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。它見證了包公園的歷史變遷和城市發(fā)展的足跡,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。在清風閣內,隊員們感受到了濃厚的歷史氛圍和文化底蘊,仿佛穿越時空,回到了那個繁華而又充滿故事的年代。感受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處。
(圖4 清風閣)
在包公的身上,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,那是一種超越個人利益,為了大局和公平而奮斗的崇高精神。他的故事,被世代傳頌,不僅僅因為他的卓越成就,更因為他那顆永遠向著光明和正義的心。包公精神如同涓涓細流,滋養(yǎng)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土壤,讓人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,始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,堅持正義,追求真理。它教會廣大青年群眾,無論面對何種誘惑和壓力,都要堅守內心的信念,做一個有道德、有良知、有擔當的人。
在未來的日子里,愿廣大有志青年都能以包公為榜樣,不斷錘煉自己的品格,提升自己的能力,為實現社會的公正與和諧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(文字:石浩然;圖片:吳夢媛;審核:張禮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