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柔性智能可穿戴器件學術研討會報告
報告時間:2024年4月27日(星期六)上午8:30
報告地點:C座7樓報告廳
屆時歡迎廣大師生積極參會、交流!
報告題目(一):纖維捻曲的力量-高性能與功能高分子纖維
報 告 人:劉遵峰
劉遵峰:南開大學教授,國家級高層次人才。研究方向為:仿生智能高分子材料,包括高強韌人造蜘蛛絲、人工肌肉、柔性電子、柔性制冷等。在 Science,Nat. Commun., Adv. Mater.等國際學術 SCI 期刊上發(fā)表研究論文 100 余篇。其中2015年關于可拉伸導體的研究工作被美國《Discover Magazine》評選為2015年度全球TOP100重大科學發(fā)現;2019年關于“扭熱制冷”的工作發(fā)展了扭轉制冷新方法,大幅提高了制冷效率;研發(fā)的水凝膠纖維人造蜘蛛絲強度與韌性性能接近天然蜘蛛絲;基于多種纖維材料等發(fā)展了多種智能織物。多篇關于柔性健康監(jiān)測的文章被選為封面文章,受邀撰寫多篇綜述,授權中國專利10余項,在多個國內外學術會議做邀請報告40余次。
報告題目(二):絲蛋白離子導體
報 告 人:凌盛杰
凌盛杰:復旦大學、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、塔夫茨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均有學習與工作的經歷。自2017年,他加入上海科技大學并建立了自己的課題組,專注于天然高分子基礎研究的深入探索。他在絲納米組裝體的提取、組裝技術及其實際應用、絲與絲蛋白之間的構效關系,以及絲蛋白器件的研發(fā)上均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。凌盛杰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身份(含共同)在Nat. Rev. Mater., Chem. Rev., Nat. Commun., Sci. Adv., Adv. Mater.等學術期刊上發(fā)表了100余篇論文,并成功獲得了2項美國及4項中國的發(fā)明專利授權。同時,他還曾出任Nano-Micro Letters和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期刊的青年編委。先后榮獲上海市浦江人才、上海市青年東方學者、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榮譽,并于2023年獲得國家優(yōu)秀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。
報告題目(三):纖維基柔性電子器件與全織物智能可穿戴平臺
報 告 人:王棟
王棟:教授,博導。武漢紡織大學黨委常委、研究生院院長、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,紡織纖維及制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。國家級高層次人才,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會士,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。榮獲“全國五一勞動獎章”、第十四屆“中國青年科技獎”、美國纖維學會“杰出成就獎”、中國紡織工程學會“紡織學術大獎”等獎勵與榮譽稱號。擔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26屆理事會理事,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等學術職務。共發(fā)表SCI論文260余篇,授權中國發(fā)明專利200余項,編著及合著中英文書籍4部,并以第一完成人獲湖北省科學技術發(fā)明獎一等獎1項,中國紡織工業(yè)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、二等獎2項、桑麻紡織科技獎二等獎1項。近年來,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(5項)、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(2項)、湖北省科技廳重大專項等30余項國家、省部級項目,并與中國石化、日本大金等國內外著名企業(yè)合作開發(fā)新產品。
報告題目(四):用于熱能管理和收集的光學微納功能纖維及其規(guī)模化制造
報 告 人:張克勤
張克勤:蘇州大學及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國家級高層次人才,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院長。在Nature,Nature Communications,Science Advances,Physical Review Letters,Advanced Materials等一流SCI期刊發(fā)表學術論文160余篇;撰寫專著章節(jié)5部;申請專利60余項,其中授權35余項;獲得國家科技發(fā)明二等獎(2019年)、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(yè)聯合會創(chuàng)新團隊獎等省級以上獎項4項。2020-2022年入選“全球高被引科學家”。
報告題目(五):自供能絲素蛋白壓電/摩擦電器件
報 告 人:張耀鵬
張耀鵬: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。2002年獲東華大學博士學位,2004-2007年為日本川村理化學研究所博士后,2010年和2016年分別在日本秋田大學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做訪問學者。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、上海市優(yōu)秀學術帶頭人、上海市曙光學者、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紡織學術帶頭人、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等。主要研究生物質纖維及功能智能材料。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。在Adv. Sci.、ACS Nano、Nano Today、Nano Energy、中國科學等期刊發(fā)表SCI論文100余篇。獲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、錢寶鈞纖維材料獎青年學者獎、上海醫(yī)學科技獎一等獎、中央軍委科技委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、中華醫(yī)學會醫(yī)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。授權中國發(fā)明專利50余項,實施專利轉化9項。
報告題目(六):健康與防護用智能紡織品及可穿戴應用
報 告 人:田明偉
田明偉:青島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泰山學者青年專家、山東省優(yōu)青、中國紡織工程學會“紡織青年科技獎”獲得者,入選全球前 2%高被引科學家,山東省高等學校“青創(chuàng)科技計劃”創(chuàng)新團隊帶頭人、山東省重點扶持區(qū)域引進急需人才、中國紡織工業(yè)聯合會教師獎、青島市青年科技獎獲得者。現為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副院長,兼任教育部紡織教指委纖維分會副秘書長、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毛紡委員會委員、中國產業(yè)用紡織品行業(yè)協(xié)會理事、山東省紡織行指委副秘書長、《毛紡科技》編委、《紡織學報》、《紡織高校基礎科學學報》及Advanced Fiber Materials青年編委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函評專家、16個SCI期刊特約審稿人。發(fā)表學術論文120篇,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、ACS Nano、Nano Letters、Nano Energy等SCI收錄雜志發(fā)表論文108篇,其中高被引4篇,引用4300余次,H指數31。主持國家重點研發(fā)計劃子課題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國防科工委173項目、山東省重大科技創(chuàng)新工程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10項。申請國家發(fā)明專利20項,已授權15項。受邀在中國紡織學術年會、第91屆世界紡織大會等作會議匯報21次。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、中國紡織工業(yè)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、中國紡織工業(yè)聯合會優(yōu)秀專利銀獎等科技獎勵10項。
2024年柔性智能可穿戴器件學術研討會報告
報告時間:2024年4月27日(星期六)下午2:30
報告地點:C座7樓報告廳
屆時歡迎廣大師生積極參會、交流!
報告題目(七):傳感與交互纖維電子器件
報 告 人:侯成義
侯成義:東華大學研究員,博士生導師,國家級高層次人才,歐盟“瑪麗居里學者”。主要從事功能與智能纖維材料及電子器件的研究。作為通訊作者在Science、Science Advances、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發(fā)表50余篇SCI論文。成果被Science、Nature專題報道。
報告題目(八):烯碳復合纖維可控制備及功能化應用
報 告 人:邵元龍
邵元龍: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研究員(博士生導師),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烯碳電熱防護纖維課題組組長,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,江蘇省“雙創(chuàng)人才”,姑蘇青年領軍人才。2019-2022年在蘇州大學能源學院任特聘教授。2022年6月加入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。在Nat. Rev. Mater.,Chem. Rev.,Nat. Commun.,Angew. Chem.,Adv. Mater.,Energy Environ. Sci.等期刊發(fā)表學術論文80余篇,總引用11000余次。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,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,蘇州市重點產業(yè)技術創(chuàng)新項目,石墨烯再生羊毛企業(yè)橫向等多個科研項目。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烯碳熱管理纖維及特種應用。擔任Adv. Fiber Mater.,Nano Research Energy,Carbon Research等期刊青年編委。
報告題目(九):纖維材料與紡織結構的智能應用
報 告 人:方劍
方劍: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特聘教授,博士生導師。長期從事功能性微納米纖維材料、柔性可穿戴智能紡織品和高性能紡織品研究。入選第十五批“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”青年項目,2020年入選江蘇省 “雙創(chuàng)人才”。現任中國紡織工業(yè)聯合會紡織行業(yè)智能紡織服裝柔性器件重點實驗室主任,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,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青年通訊專家,Advanced Fiber Materials、Nano-Micro Letters和eScience青年編委。迄今已在Energy & Environmental Science,Advanced Materials,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,Nature Communications,Advanced Science,Applied Catalysis B:Environmental等國際學術期刊發(fā)表文章120余篇,學術著作3部,主編圖書1部,圖書章節(jié)8章。申請國家發(fā)明專利20余項,授權10項。
報告題目(十):納米復合纖維
報 告 人:孫庚志
孫庚志:南京工業(yè)大學柔性電子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、江蘇特聘教授。先后擔任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客座研究員、江蘇省新材料產業(yè)協(xié)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、深圳三順納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。研究方向為柔性可穿戴材料與器件,近年來以第一/通訊作者身份在Angewandte Chemie-International Edition、Advanced Materials、Materials Today、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、ACS Nano等國際期刊發(fā)表SCI論文100余篇,總引用9500余次。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省自然科學基金、省六大人才高峰、省重點研發(fā)計劃等項目。
報告題目(十一):纖維素纖維的新型取向結構與性能
報 告 人:葉冬冬
葉冬冬:安徽農業(yè)大學材料與化學學院教授,博士生導師,生物質基可持續(xù)材料課題組PI,中國紡織工程協(xié)會高級會員,《紡織學報》、《紡織高校基礎科學學報》青年編委,長期從事纖維素取向結構設計與極限性能開發(fā)研究,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、廣東省教育廳基金、國家重點實驗開放基金等課題,以通訊作者在Adv.Mater.,ACS Nano, Nano Lett.,ACS Energy Lett.,Nano Energy等期刊發(fā)表研究論文二十余篇,論文總被引超2000次,H指數20,授權發(fā)明專利10項,并長期擔任Adv.Mater.,ACS Nano, Adv. Fiber Mater.,Small,Chem. Eng. J.等期刊審稿專家。